變更

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

排期表的制定

增加 207 位元組, 2 年前
*Visa Office (VO) 按月分配名额,结合上报的审结列表,划定排期的日期。其中,会考虑如下因素:
**以往的名额使用情况
**预测 使领馆 下月的名额使用情况和退回情况(使领馆如果有人员变动等导致面试能力受限的,需要提前汇报)
**预测的 USCIS 使用情况(这是个神坑)
*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后,如果名额有多余,那就是 C。如果名额不够,那就以最后一个'''排不到'''的人的排期日划线
*USCIS继续处理485,更多的数据报给DOS,排期只能龟速前进
USCIS和DOS对于pending case常用inventory“库存”一词,也常用demand“需求”一词。而名额就是supply“共给”。如何build up inventory,使得supply matches demand其实是很典型的供应链管理。很遗憾,不管USCIS还是DOS,虽然都在用这些供应链的词汇,但从来没有用供应链的思路去解决过这个问题。排期的前进后退,在供应链管理中是典型的牛鞭效应(Bullwhip effect)的体现。它是指,因为信息需要逐层传导(消费者-经销商-分销商-供应商-生产商),数据不仅滞后,并且信号会被逐层放大,导致缺少的时候更缺,过量的时候更过。每次收不到表的时候,因为信息传导滞后,就会超额前进排期,名额也会超发2803个。每次表收多了,就会超额后退,甚至出现欠发,发不满2803(史上最少一年中国EB3只发了1077个)。解决牛鞭效应的方法,无非就是几个途径:上下游数据共享和透明、加速周转(即加快USCIS处理速度),基于历史数据的更好预判等等。可惜的是,数据透明做不到,因为USCIS没有法定义务提供数据,且电子系统也不存在。加快周转更没可能,在过去的10年,USCIS只有越来越慢,从未加速过。基于历史数据预判,不是DOS公务员的行事风格,他们更希望照章办事,一板一眼,这样自己不负责,反正“依法办事”。如果自己发挥 太多的 主观能动性去“预测”,算对了也没人表扬,反而是算错了容易被告,得不偿失 ,所以还不如保守一点的好,USCIS说啥就是啥,你说你能发多少,我就100%相信你
==AB表==
404

次編輯

導覽菜單